-
萧企广交会首期迎开门红 智能制造拓国际市场
萧山区借广交会平台强化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首批参展企业收获超预期订单与国际合作机遇。面对复杂国际贸易环境,当地企业以技术创新与模式变革为突破口,在全球市场开拓中展现强劲韧性。 一、 参展规模与初步成效 在近期开幕的国际性贸易展会上,萧山区181家企业积极参与。其中,参与首期展览的83家代表性企业表现突出。展期前半段,相关企业累计接待全球采购商超2000人次,达成超千万元级别意向订单。这反映出国际市场对于萧山区制造业企业技术实力与产品竞争力的认可。 二、 市场结构变化与新机遇 本次展会采购商结构呈现显著特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客商数量较往届明显攀升。值得注意的是,来自欧洲地区的采购需求表现出回暖迹象。某汽车零部件企业透露,已与超过20家欧洲采购商建立起深入合作意向。这一现象说明,多元化的市场拓展策略在化解单一市场风险中发挥关键作用。 三、 技术创新驱动竞争力提升 萧山区参展企业以智能化、数字化产品引领技术升级方向。某电器企业展出的智能厨房系统,通过语音交互实现油烟机智能操控,吸引多国采购商现场体验。该企业通过持续建设智慧工厂,整合创新资源,实现产品迭代与技术升级,产品远销美洲、欧洲、中东及东南亚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知名采购商长期合作伙伴。 四、 商业模式创新释放增长潜能 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重构生产销售链条获得新增量。某建材集团创新采用"制造+外贸"联盟模式,与产业伙伴合资成立专业外贸公司,搭建全球营销网络。新模式推动该集团去年营收实现正向增长,本年度业绩预计将实现跨越式提升。这印证了产业链协同创新对市场开拓的加速效应。 五、 全球化布局增强抗风险能力 多个装备制造领域头部企业依托全球化战略保持稳定态势。典型企业如动力传动设备、焊接装备制造等领域代表企业,通过深化自主品牌研发能力与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不仅稳住传统市场份额,更在部分欧美区域实现逆势增长。其经验表明,技术沉淀与品牌溢价构筑了国际市场竞争的护城河。 六、 压力中的转型共识 面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挑战,参展企业普遍将广交会视为检验实力的重要平台。多数企业负责人坦言,国际市场需求波动带来现实压力,但展会效果超出预期。通过考察交流,企业进一步明确创新投入与开拓新兴市场是应对挑战的根本路径。某机械企业高管表示:"压力测试倒逼我们加速产品革新与市场多元化进程。" 七、 产业升级路径与未来方向 从参展企业实践可见,萧山区制造企业正沿三大方向转型:首先是以智能制造推动产品智能化升级;其次是构建"研发-生产-贸易"一体化生态;最后是通过品牌全球化降低市场波动影响。区相关产业促进部门强调,将继续引导企业深耕技术研发,对接国际标准,将参与国际展会作为锤炼企业国际化能力的重要渠道。 当前国际贸易环境加速了市场洗牌进程,参展企业的成绩充分证明:以创新内核突破发展瓶颈、以开放视野开拓多维市场,是中国制造企业承压前行的有效路径。萧山区企业通过技术升级与战略转型,正在全球价值链中确立更稳固的竞争地位。
2025-08-26
-
平湖市多举措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平湖市以全省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能力、优化招商引资等举措,系统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多元参与的养老服务新格局,不断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品质化养老需求。 一、强化顶层设计,擘画养老服务发展蓝图 平湖市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业发展,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谋划。制定《平湖市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改革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为试点工作提供行动指南。同步编制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及老龄事业发展相关规划,科学布局养老服务资源,提出未来五年基本形成“9643”养老服务总体格局,即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社区养老、4%的老年人机构养老,3%的特殊困难老年人由政府提供兜底保障,养老床位数逐步提升至50床/千名老人,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规划基础。 二、完善基础设施,织密城乡养老服务网络 平湖市将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民生实事重点推进,着力构建“市-镇-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将其纳入政府年度实事项目,通过新建、改建等方式,逐步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目前,平湖市已建成多家养老机构,养老总床位达3524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有效缓解了养老床位供需矛盾。同时,优化养老机构布局,推动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互补衔接,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养老服务。 三、提升专业能力,建强养老护理人才队伍 针对养老护理人才短缺问题,平湖市多举措加强人才培养。成立嘉兴首家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养老护理服务中心,作为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系统化开展护理员培训工作。通过组织国家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竞赛、岗位练兵等活动,提升护理员专业技能水平。目前,已培养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护理员193名,其中初级141名、中级42名、高级9名、技师1名;另有专项能力证书持证人员443名,累计培训失能半失能家庭照护人员近4000人次,为养老服务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四、推进智慧养老,赋能服务质量提升 平湖市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赋能养老服务,推动传统养老模式向智慧化转型。建设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整合老年人信息、养老服务资源、机构运营数据等,实现养老服务供需精准对接。推广智能养老设备应用,在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养老机构配备智能床垫、紧急呼叫系统、健康监测设备等,实时监测老年人身体状况,提供及时救助和健康管理服务。通过智慧化手段,提升养老服务效率和精准度,让老年人享受更便捷、更安全的养老服务。 五、深化医养结合,满足多元健康需求 平湖市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构建“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支持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开展合作,通过设立医疗站点、开通绿色就诊通道、提供定期巡诊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提升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同时,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向老年人延伸,重点为失能、半失能、高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健康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健康养老需求。 六、引导社会参与,激发养老服务市场活力 平湖市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养老服务领域。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养老机构设立审批流程,落实税费减免、用地保障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养老机构。支持社会组织、企业等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医等多样化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养老服务发展格局。 七、加强监督管理,保障服务规范运行 平湖市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监督管理体系,确保养老服务质量安全。制定养老服务机构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定期开展服务质量评估,将评估结果与政策扶持、等级评定挂钩。加强对养老机构运营、资金使用、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监管,开展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专项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接受社会监督,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推动养老服务业规范有序发展。 八、优化政策支持,强化改革保障力度 平湖市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设立养老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养老机构建设、护理员培训、智慧养老设备采购等。落实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薪酬待遇提升政策,完善养老护理员岗位补贴、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稳定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同时,加强部门协同,建立民政、发改、卫健、财政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为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提供有力保障。
2025-08-26
-
乌镇峰会启幕:共筑数字未来与全球共享新机遇
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将于12月初在浙江省乌镇举行,本届大会以“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开放共享”为核心主题,汇聚全球政企学界代表,围绕网络空间治理、前沿技术应用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作为国际互联网领域的重要交流平台,大会将通过招商引资与多元合作,推动数字经济成果惠及更广泛区域,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能。 一、聚焦数字经济与全球协作新路径 本届大会首次设立“数字经济”独立板块,重点探讨跨境数据流动、数字贸易规则等前沿议题。其中,“全球数字经济:深化合作”分论坛将分析区域数字鸿沟解决方案,而“分享经济创新与治理”环节则聚焦共享模式在交通、医疗等领域的合规化实践。同期举办的“数字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旨在推动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数字产业链协同。 二、前沿技术展示赋能产业升级 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创新技术成为大会第二大板块焦点。“大连接时代”分论坛将解读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案例,科学家高峰对话则探讨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突破性技术的伦理边界。大会期间发布的年度领先科技成果,预计涵盖区块链、云计算等领域,展现技术驱动下的产业变革潜力。 三、普惠共享构建数字包容生态 针对互联网社会效应,大会设置“精准扶贫”“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等特色议题。中外部长高峰对话将分享各国缩小数字鸿沟的经验,而“网络传播与社会责任”分论坛强调技术向善原则,探索数字时代文化传播与隐私保护的平衡机制。 四、完善治理规则护航网络安全 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制定是第四板块核心内容,闭门会议将研讨跨境数据安全流动框架。多国代表还将就打击网络犯罪合作机制展开磋商,推动建立更高效的全球治理响应体系。 五、深化交流共绘发展蓝图 通过海峡两岸暨港澳互联网发展论坛、国际智库对话等平台,大会倡导多元主体参与网络空间建设。人才培育专题提出建立跨国实训基地,为可持续发展储备数字技能人才。 乌镇峰会持续发挥“窗口”效应,其成果将为全球互联网发展提供政策参考与技术示范。随着闭幕式发布《乌镇展望》,大会形成的共识将进一步转化为国际合作行动力,持续释放数字经济的增长潜能。
2025-08-26
-
西湖区重大项目集聚开花 高端产业注入新动能
2024年,西湖区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以科技创新与现代服务业为双核驱动,吸引了一批高起点、大规模、优结构的产业项目加速集聚,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深化精准招商策略,西湖区正形成项目数量与质量协同提升的新格局。 一、多元业态项目加速落地 以数字经济为引领,西湖区成功引入阿里巴巴数字生态产业园等标杆项目,该项目聚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研发,预计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菜鸟智慧供应链产业园同步落户,推动物流与金融科技深度融合,强化区域现代服务业支柱作用。同时,金街美地商业综合体二期完成土地出让,将打造集商务、消费于一体的城市地标;三墩现代农业产业园启动智能大棚建设,引入无土栽培技术,展现科技赋能传统产业的创新路径。养生堂总部基地项目稳步推进,为西湖区大健康产业再添重要支点。 二、精准招商机制成效显著 上半年,西湖区组建多支专业招商团队赴深圳、上海等创新高地开展敲门招商,累计对接重点企业超百家。创新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通过月度专题例会协调用地审批、政策配套等关键环节,为重大项目开设绿色通道。例如,某全球500强企业区域总部项目从洽谈到签约仅用时两个月,体现了高效决策的优势。同时活用浙商回归资源,超半数引进项目来自省外投资,涉及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 三、营商环境持续迭代升级 西湖区将企业服务作为核心竞争力,全面应用政务服务改革成果,推出"专员联企"机制。针对新引进项目,开展集中上门服务专项行动,整合发改、规划等部门力量现场解决验收备案、人才落户等诉求。在全市首创外资企业一站式响应平台,提供多语言政策咨询,助推外资项目落地提速,单个千万美元级项目平均审批周期缩短30%。 四、梯度培育体系构建产业生态 西湖区建立重大项目储备库与培育梯队战略,对44个亿元以上项目实行专班护航,并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支持科创型中小企业成长。在北部片区打造数字产业集聚带,南部片区建设生物经济创新走廊,形成空间联动发展格局。据统计,全区超七成新引进项目具备技术专利或创新研发能力,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持续动力。 五、锚定未来强化长效动能 西湖区下半年将持续扩大北上广深等重点城市招商辐射面,深化与专业机构合作挖掘投资线索。重点落实"签约即进场""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力争三墩农业园等在建项目年内投产运营。同步启动低效用地提质增效计划,为后续项目储备空间资源,力争实现年度招商引资总量与能级双突破,巩固区域经济发展主引擎地位。
2025-08-26
-
泰顺建筑产业深耕三化融合筑就绿色发展新高地
面对经济新常态,泰顺县以创新驱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招商引资整合资源要素,构建专业化发展、多元化拓展、产业化延伸的新生态,推动绿色建筑与支柱产业深度融合,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一、产业结构优化引领专业升级 立足“专精特新”发展理念,泰顺着力优化建筑企业梯队布局。在传统房建领域巩固优势的同时,重点扶持路桥、水利、园林古建等特色专业企业,形成总承包企业引领、专业公司支撑、劳务企业协同的三级架构。通过资质升级工程,累计培育一级资质企业9家,初步构建起覆盖建筑全产业链的技术服务体系。近年来,当地在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等新兴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7家骨干企业成功研发13项绿色建造专利技术,为产业转型提供核心支撑。 二、域外协同深化产能辐射布局 实施“跨区域发展”战略,泰顺依托在外泰商资源网络建立全国性市场拓展体系。与23个省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设立区域运营中心19个,重点突破西南、西北等基建需求旺盛区域。2017年承建的贵州城镇化示范工程获国家级安全文明奖项,带动后续承接省外大型公建项目27项。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模式,当地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海外项目建设,绿色建造标准输出至东南亚市场。2020年域外产值突破百亿,形成内外双循环发展格局。 三、绿色标准驱动品牌价值跃升 将绿色建造理念贯穿产业发展全周期,实施“标准+品牌”双提升计划。率先在温州地区发布《绿色施工技术导则》,推动48家入库企业全面执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重点培育的龙头企业中,已有2家入选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项目获国家绿色建筑标识认证。在基础设施领域,采用节能建材和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的新建项目占比达65%,其中省级重点工程——泰顺生态产业园综合管廊项目成为区域性绿色建造标杆。 四、创新生态赋能产业持续升级 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联合高校设立建筑产业研究院,重点攻关低碳建材、智慧工地等前沿技术。设立专项引导基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带动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0%。2021年启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集成BIM技术应用中心和人才培训基地,实现标准化构件产能提升30%。通过建立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当地工程项目质量投诉率下降52%,安全文明施工达标率连续五年保持全省前列。在绿色金融支持下,12家企业完成环保技改升级,万元产值能耗下降18.7%。 五、全链融合构建新型产业生态 打通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运营维护全产业链条,培育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咨询新业态。建成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实现90%以上供应商在线协同。推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年处理能力达50万吨,再生骨料应用于市政道路工程比例超过40%。在产城融合实践中,泰顺以绿色建筑为载体发展文旅康养产业,近三年打造生态康养社区3个,带动相关产业增收17亿元。创新采用“产业社区+人才安居”模式,建设装配式人才公寓8万平方米,有效缓解专业人才住房需求。 持续深化的“三化融合”战略正推动泰顺建筑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跃迁。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双轮驱动,建筑产业链价值提升27%,绿色建材应用覆盖率三年提升40个百分点。当前实施的数字化转型工程,已完成80%在建项目智慧工地覆盖,预计“十四五”末实现千亿级绿色建筑产业集群目标。
2025-08-26
-
台州温岭三门两景区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
日前,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在安徽芜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台州市体育局作为浙江省唯一政府参展单位,组织多家优秀体育文化旅游企业参展,其温岭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三门在水一方渔家乐园在此次博览会上被评为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为台州体育旅游产业招商引资注入新活力。 一、体博会搭建体育文旅交流平台。该博览会由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国家旅游局及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是全国性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交流平台,旨在展示各地体育旅游资源,促进产业合作与发展。台州市体育局积极参与此次盛会,充分利用平台优势,向全国展示台州体育旅游发展成果,为区域体育文旅合作奠定基础。 二、台州参展彰显体育旅游发展实力。作为浙江省唯一的政府参展单位,台州市体育局精心组织当地多家具备代表性的体育文化旅游企业参展,集中展示了台州在体育与旅游融合领域的特色资源和创新成果。此次参展不仅是对台州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一次全面检阅,也为当地企业与全国同行搭建了交流对接的桥梁,进一步提升了台州体育旅游的品牌影响力。 三、温岭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打造体育教育融合典范。该基地以青少年素质教育为核心,将体育元素深度融入教育实践,设置了户外拓展、体能训练、团队协作等多样化体育活动项目,为青少年提供了集体育锻炼、素质提升于一体的实践平台。其科学的课程设置和完善的体育设施,符合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的标准,成为推动青少年体育教育与旅游体验相结合的典型代表。 四、三门在水一方渔家乐园创新渔家文化体育旅游模式。依托三门当地丰富的渔家文化资源,该乐园将传统渔业生产与现代体育旅游需求相结合,开发了水上运动、渔业体验、生态休闲等特色体育旅游项目,让游客在参与划船、垂钓、渔家劳作等活动中,感受渔家文化魅力与体育活动乐趣。这种将地域文化与体育体验深度融合的模式,为体育旅游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展现了三门在体育文旅融合方面的独特优势。 五、获评精品景区助力台州体育旅游招商引资。温岭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与三门在水一方渔家乐园成功获评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不仅是对两地体育旅游发展成果的肯定,也为台州体育旅游产业招商引资带来新机遇。随着景区知名度的提升,将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关注台州体育旅游领域,推动当地体育设施建设、文旅项目开发等方面的投资合作,进一步促进台州体育与旅游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2025-08-26
-
台州协同宁波都市圈深化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
在长江三角洲一体化战略框架下,台州积极抓住新机遇,通过招商引资整合优势资源,高效参与宁波都市圈建设,深化与宁波、舟山等城市的全方位协作,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共享发展。此举将强化产业链协同互补,助力优化要素流动,实现互利共赢新局面。 一、区域战略机遇与合作基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宁波、台州和舟山三地需联动打造宁波都市圈,构建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该战略旨在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提升整体竞争力。作为新增合作城市,台州充分发挥其在沿海经济和制造业领域的潜力,通过资源共享和政策协同,融入区域发展主脉。这一布局为多城联动创造了制度红利,推动区域内资源高效配置与产业协同升级。 二、港口岸线资源互补与合作深化。台州与宁波均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两地可在港口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中国海洋港口发展新标杆。依托宁波舟山港的巨大吞吐能力及全球影响力,台州港大麦屿港区发挥其对地区开放的先发优势,在物流通道、航线整合上实现无缝衔接,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协作优化港口功能,两地将联合拓展国际航运网络,提升整体贸易便利化水平,为企业出海提供支撑。 三、金融领域协同与创新突破。台州在小微金融领域具备全国领先经验,成功创建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等创新机制,并获批全国唯一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然而,在保险等领域存在短板。宁波正建设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两地可通过经验共享与技术互补,深化金融合作。台州将借鉴保险创新模式,推动普惠金融全面升级,形成多元金融服务体系,助力中小企业发展与风险管理,增强区域金融韧性。 四、制造业产业链整合与升级推进。甬台温铁路的开通显著缩短了台州与宁波的空间距离,为民企协作与产业转移铺平道路。宁波拥有大型企业集群优势,而台州中小企业密集,双方在先进制造业基础上高度互补。台州沿海产业带可作为制造业转移的首选承接区,吸引配套产业入驻,优化供应链布局。通过产业链整合,两地企业可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及生产流程上协同创新,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转型,培育新动能。 五、招商引资策略与区域一体化实践。台州依托宁波都市圈平台,精准制定招商引资政策,聚焦港口经济、金融科技和制造业集群等重点领域,吸引外部投资与合作项目。政策举措包括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流程及提供专项支持基金,鼓励企业在区域互联互通中投资兴业。此举促进了资金、技术与人才的跨城流动,加速形成统一大市场,为整体都市圈发展注入动力,体现共同市场建设与共享发展理念。 六、未来共建共赢的发展愿景。台州将主动融入宁波都市圈建设进程,通过多层次协作机制,深化港口、金融和制造业等关键领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未来将继续探索科技创新、绿色经济和数字化转型等新增长点,强化与舟山等其他城市联动,共同响应国家战略,谱写区域一体化新篇章,为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经验。
2025-08-26
-
温州瓯飞起步区竣工验收 拓展东海发展新空间
温州瓯飞起步区(龙湾二期)围涂工程近日圆满通过竣工验收。作为浙江省、温州市重点工程,该项目成功围垦3.445万亩土地,有效破解温州土地资源供需矛盾,为招商引资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关键空间支撑,对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程战略定位与核心概况 瓯飞起步区(龙湾二期)围涂工程地处浙东南瓯江口南侧东海岸,东临大海,南至瑞安市交界线,西接龙湾、浙南产业集聚区,北临瓯江口,是温州向海要地、拓展发展空间的标志性工程。项目为Ⅲ等工程,主要由主堤、北堤、南堤、围区施工道路及水闸构成,海堤设计标准为50年一遇,工程概算总投资约19亿元。该工程的实施,直指温州长期面临的土地资源紧缺、人多地少矛盾,通过围海造地为城市发展打破空间掣肘,是支撑区域经济社会转型的战略之举。 二、高效建设历程与攻坚突破 工程于2012年正式开工建设,建设团队创新采用“春节不停工”“百日攻坚”“八线并举”“24小时推进”等攻坚模式,紧扣“候潮作业”关键工期节点,全力推进项目建设。2014年,工程实现龙口完全合龙,创造了全省3万多亩围垦工程龙口合龙的建设新速度;2017年,项目提前半年完成完工验收,展现了温州建设的高效能。建设过程中,通过两次优化设计调整,成功节约工程成本近4亿元,实现了质量与效益的双提升。 三、标准化管理与质量创优实践 自开工以来,项目始终严格遵循浙江省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管理要求,全面落实“三检”(自检、互检、交接检)和“三工”(工前交底、工中检查、工后总结)管理制度,打造标准化建设样板。项目曾作为全省文明标准化管理创建交流会现场单位,为同类工程提供可复制的管理经验。在质量创优方面,工程先后荣获温州市“瓯江杯”优质水利工程、浙江省“钱江杯”优质工程、浙江省建筑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等多项荣誉,技术创新成果丰硕,获得国家级、电力建设及水利部级工法5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以及中国施工企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中国电力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 四、土地资源转化与开发进展 随着竣工验收完成,3.445万亩围涂蓝图已在温州东海岸落地成形。目前,项目内5.6平方公里区域已获批纳入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后续开发奠定规划基础。2018年,项目取得11宗建设用海海域使用权不动产证,成功转化为建设用地3380亩,为温州东海之滨新增优质发展空间。同时,围区内1.98万亩事实成陆区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工作已按程序报国家审批,将进一步释放土地利用潜力。 五、未来发展蓝图与区域融合方向 展望未来,瓯飞起步区(龙湾二期)将主动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浙江省大湾区建设战略,充分把握世界(温州)华商综合试验区、世界园林博览会等重大平台建设机遇,聚焦近海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生态再造。通过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该区域将打造成为温州“十四五”“十五五”时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的战略空间支撑,助力温州在海洋经济时代实现更高水平的跨越发展。
2025-08-26
-
市人大财经工委深入调研高新区财政预决算工作
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招商引资,宁波高新区近日迎来市人大财经工委专家组对2016年预算草案及2015年决算草案的全面调研。该活动聚焦财政管理规范,旨在评估开发园区资金利用效度,为招商引资项目提供精准财政支持,助力经济高质量增长。调研过程中,园区财政部门详细汇报了预算编制执行情况,专家组成员提出建设性意见,强调预决算监督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作用。此举体现了上级政府对高新区发展的关切,为未来预算规划打下基础。 一、调研背景与制度框架 人大财经工委根据市级层面监督机制,定期对市属开发园区预决算开展调研,确保财政透明度与预算执行力。本年度轮值至宁波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该园区以新材料科技为支柱,招商引资成为其核心驱动力。预算管理直接关联产业政策落实与招商引资成效,通过监督制度可防范财政风险,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调研旨在借鉴往年经验,增强园区财政可持续性,响应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 二、调研流程与关键内容 2016年调研活动在高新区举行,管委会相关领导出席并致欢迎词。财政部门主导汇报,涵盖2015年决算执行回顾与2016年草案框架。重点包括园区基本状况、上年度预算安排执行率、新年度编制指导原则及专项支出计划。汇报强调了社保基金与资本经营预算的整合,确保招商引资项目资源充足。专家组成员现场审阅材料,结合预算法规提出质询,聚焦大专项预算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推动财政决策科学化。 三、财政汇报与核心焦点 汇报环节系统阐述高新区财政体系,2015年决算显示招商引资资金高效利用,带动新材料产业增长;2016年草案以稳健财政为基,依据经济形势设定弹性预算。专项资金侧重扶持创新型企业,引入市场化机制优化招商引资流程。政府部门强调了为招商引资预留动态资金池,并与基金预算联动,以应对全球经济波动。措施包括强化绩效评估与审计,确保招商引资目标达成,凸显财政杠杆对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四、专家评议与改进建议 专家组充分肯定高新区预算管理的进步,特别是招商引资领域的资金规范化。成员指出需细化专项支出风险评估,引入数字化工具提升预决算透明度,并建议构建招商引资反馈机制。意见涉及社保基金可持续性与资本运营创新,以吸引更多外部投资。整体上,专家组强调预决算监督对园区财政韧性的影响,呼吁强化与其他开发园区的经验交流,共同提升市级财政体系协同性。 五、调研意义与后续行动 本次调研强化了宁波高新区预决算的合规性,直接影响招商引资战略实施。活动成果将应用于年度财政优化,如调整资金结构以适配新材料科技项目需求。人大财经工委表示将继续跟进整改,确保建议落实到位。展望未来,高效财政管理有望助推高新区成为招商引资高地,为区域发展注入活力。此事件彰显人大监督在促进经济转型中的积极作用,助力宁波市开发园区迈向新高度。
2025-08-26
-
嵊泗县春运呈现四大新特点 运输服务提质增效
2015年,嵊泗县春运工作高效有序推进,运输服务体系呈现多项新特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招商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年春运期间共运输旅客87.775万人,同比增长43.61%,其中水上客运16.255万人,同比增长9.13%,陆上客运71.52万人次,同比增长54.69%,水陆运输协同发力,展现了交通网络的强劲保障能力。 一、气候条件优化带动客流稳步增长。2015年春运期间,嵊泗县天气状况总体良好,较往年减少了因恶劣天气导致的交通受阻情况。水上客运作为海岛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年未出现长时间停航现象,船舶班次运行稳定,旅客出行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稳定的气候条件有效降低了出行不确定性,促使更多群众选择在春运期间出行,推动整体客流量实现大幅增长,为春运运输市场注入了活力。 二、探亲学生客流主导且流向高度集中。从客流结构来看,2015年嵊泗县春运客流以探亲流和学生流为主要构成部分。春节作为传统团圆节日,大量在外务工人员及求学学子集中返乡,形成了显著的客流高峰。在流向分布上,春运客流主要集中于沈家湾、三江方向航线,这两个方向连接了嵊泗县与周边主要城市,是旅客进出岛的核心通道,航线的高集中度也反映了区域交通网络的枢纽作用。 三、车辆摆渡需求因政策与市场因素双增。2015年春运期间,嵊泗县车辆摆渡业务呈现明显增长态势,共完成摆渡车辆4803辆次,同比增长2.74%。这一增长得益于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春节期间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政策降低了自驾出行成本,刺激了私家车出行需求;同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私家车保有量持续增加,进一步扩大了车辆摆渡的市场基础。此外,三江航线在春节期间开通客滚船航班,优化了车辆运输的运力配置,为进出岛车辆提供了更便捷的选择,其中定海方向摆渡车辆达82辆次,成为区域车辆流动的重要补充。 四、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显著提升。在陆上客运中,城区公交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5年春运期间,嵊泗县城区公交共运输旅客24.27万人次,占陆上客运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公交出行分担率较往年有明显提高。这一变化反映了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公交线路优化、班次加密及服务质量提升、使公交成为居民春运出行的重要选择。公交分担率的提高不仅缓解了道路运输压力,也促进了绿色出行方式推广,对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2025-08-26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